国家属性与世界意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视角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成功探索,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具有鲜明自身特色。国家属性和世界意义,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方向与贡献的两个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国家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正是在追求实现这些目标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国家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个阶段和国家治理各个环节,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组织体系严密的强大优势,有效调动包括国家、市场、社会和人民群众在内的各类主体和各类要素资源。在党的领导下,各类组织有效开展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减少目标冲突,保证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远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都是根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觉和组织动员能力的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党在实践中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第二,以现代化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结合本国发展道路、资源禀赋和历史方位探索形成的。与诸多国家现代化路径类似,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文化上的多样性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提升,同时,其内涵又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中国国情紧密相连。例如,在政治领域,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任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经济领域,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兼具经济现代化一般元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殊性的发展纲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文化领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社会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经济建设成就转化为人民福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生态领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愿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主张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定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实践中,我们党把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愿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目标使命高度一致。
第四,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积极引入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和制度元素,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向地方放权,向社会让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重要制度基础。进入新世纪,为解决以政府为单一主体开展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问题,将部分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职能交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承担,同时在政府内部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绩效评估工具,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近年来,我们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推进系统性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探索形成了诸如“最多跑一次”“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等全球领先的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创新。疫情期间,政府部门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了健康码、行程码、五色图等“精密智控”工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疫情有效防控和经济社会生活重启,体现了中国不断跃升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五,以多重目标下的调适与平衡为逻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充满风险与挑战,任何一种目标的设定都可能影响到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人口体量的群体。为弥合诸如安全、稳定、发展等多重目标可能带来的冲突,我们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平衡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目标需求的机制做法,有效提升了超大体量国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纵向维度,积极探索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以政策试点方式寻求普遍性政策目标的解决方案,以鼓励地方创新的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在汇集社情民意和治理智慧上的作用,将更多地方治理经验吸纳至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更好实现国家治理的适应性调整。在时间维度,运用党管干部优势,确保领导干部有限任期下主要治理目标的相对稳定和属地治理目标的相对灵活,同时,通过编制五年规划确立较为稳定的中长期目标,并给予地方设定短期目标的相对自主权,确保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统一。这种在多重目标下调适平衡的行为逻辑,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案,而且有着全球性意义,蕴含普遍性经验和智慧。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作为一个近代以来长期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处于现代化进程末流的后发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具体而言,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动摇了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体系和殖民统治体系;用短短70多年时间,高效推动经济发展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发展才取得的水平,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效抵御全球性经济危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全面胜利,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超十亿级人口走向现代化。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而且,我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内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上议事日程,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等合作平台,推进全球发展倡议等全球公共产品落地。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现代化,作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以提升全体人民福祉为宗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示范,显著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意义不仅在于承担了大国的使命责任,更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特别是在西方现代化“神话”日渐消退的今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引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又立足中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极高的显示度向世界展示了独立自主兼容并蓄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再如,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具有卓越领导、组织、协调、执行能力,并且将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支撑,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的弊病。
更具意义的是,相较于小规模、小范围、较短历史和单一文化语境下的实践经验,一种能够在体量巨大、纷繁复杂且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国行之有效的现代化路径,具有更强的多文化、多语境和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具有更全面的多维度和多阶段理论、制度与政策选择,对于晚近汇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在亦步亦趋追随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陷入困境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进行之中,它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内涵与普遍意义。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且歌且行,谱写人类文明发展新篇章,为世界现代化潮流贡献更多智慧。
(作者:郁建兴 黄飚,分别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 【编辑:叶攀】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