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激进地追求扩张。
智能手机行业越来越卷成为行业共识,利润本就不高的小米,也不得不加入到其中,近期发布2599元的1TB手机Redmi Note12 Turbo之后,小米又将在4月18日发布2023年影像旗舰——小米13 Ultra。
小米这款旗舰手机被业内称为“卷完传感器之后开始卷镜头”。据报道,小米13 Ultra将采用IMX989主摄+三颗IMX858副摄的强悍配置,雷军甚至专程从德国请来了徕卡CEO Matthias Harsch为这款旗舰站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照小米最新公布的财报,2022年期间公司营收净利双下滑,其中营收同比下滑14.7%至280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则更为夸张,降幅为61.4%,最终录得85.18亿元。这对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好接受的。截至4月13日收盘小米股价为12.18港元,相比年内最高价跌去16.35%。
客观来说,2022年不是好过的一年,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哪怕以苹果的市场地位,出货量依然有着大幅波动,震荡向下的趋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短暂的正向增长依赖了优惠力度不小的降价策略,方法虽有效,但极易自损八百,对小米来说可借鉴意义不大,小米应对行业发展瓶颈期的方式或是“卷到极致”。
有观点认为,小米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激进地追求扩张,而是收缩回来,先稳住主营业务,通过调整管理结构、优化商业模型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从小米财报可以发现,小米正在用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挽救业绩。
另一方面,雷军放下狠话要造的车仍未发布,IoT和互联网服务短期内也看不到必然的爆发可能。核心业绩承压、新兴业务迷茫,小米该何去何从?
谁来补齐小米少卖的4000万部?
小米财报显示,2022年Q4其营收为660.47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下滑22.8%;净利润为14.61亿元,同比下滑67.3%。纵览小米近年业绩状况,2022年是上市以来第一次营收下滑,下滑一旦开启就不可收拾,2022年全年累计四个季度,小米几乎每个季度都比上个季度更差。
2022年Q1,小米录得营收733.51亿元,相比上季度减少14.2%,随后的二季度和四季度分别环比降低4.3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是唯一一个让人略感乐观的季度,但真实收入也不过是705亿元,相比二季度的702亿元,只是持平而已。
TMT行业研究员刘恒超说,小米业绩下滑的原因没那么复杂。“为什么数据差了?答案很清晰也很直白,就是手机卖得少,而且其他业务补不上这块短板。”
根据小米自己披露的数据,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51亿台,而2021年,这个数字是1.9亿台。这意味着小米手机的销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少掉了4000万台,同时,小米2022年智能手机的收入为1672亿元,2021年智能手机的收入则是2089亿元,下滑幅度接近20%。
然而拆解小米的业务构成,第四季度时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依然是小米业绩的半壁江山,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55.5%,紧随其后的IoT收入占比为32.5%,互联网服务则为10.9%。全年业绩中,智能机业务营收录得167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却依旧以59.7%的贡献率占据着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小米财报基本盘的好坏。换句话说,小米行不行,还得看手机。而在2022年,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都萎靡不振,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整理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9年内最低,同比下跌达到11.7%。但这并不能构成小米业绩滑坡明显的开解理由,因为小米手机不仅出货量降幅为20.9%,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毛利率指标也同步走低。
对以前被称为“低价机”的小米来说,发展至今要想寻求增量市场,走向高端、追求品牌溢价,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硬件内卷”是最有效的办法。
不过按照小米全年财报来看,尽管智能手机在2022年的ASP(平均销售单价)有所增加,但细致分析小米ASP变化,2021年为1097.5元,2022年为1111元,绝对值增长并不算大,增幅也只有1.3%。而且四季度受海外市场存货影响,整体智能手机ASP下滑2%至1121元,再叠加从11.9%下探到了9.0%的毛利率,不难看出,小米的高端化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刘恒超说,毫无疑问小米业务多元化是突围的一个方向,将小米主营业务去手机化也是小米极力想表达的。但是小米现在最大的困境在于“手机业务自顾不暇,其他业务也表现平平。”2022全年,小米集团IoT业务营收录得798亿元,同比下跌6.1%;互联网服务收入为283亿元,同比微增0.4%;占比最小的其他业务营收录得47亿元,同比降幅为24.61%。
二级市场投资人徐雪峰认为,IoT本来是最有希望成为小米第二增长曲线的业务,如今看来却有点虎头蛇尾,让人惋惜,“小米的IoT业务也是有一个完美的开局,但是没有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形成像苹果和特斯拉这样的垄断局面。”因此面对4000万台手机的缺口,小米缺乏有效的补给手段,徐雪峰说,小米急需拿出新的解决方案,否则业绩下滑只会再次出现。
裁员救市不管用了
财报后的电话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首次出现,表示2023年小米将启动“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战略。很多长期观察小米的投资人都感到意外,在他们印象中,这是小米第一次开始强调利润,而且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卢伟冰还透露,小米现在已经成立了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和集团人力资源委员会,负责管理业务战略、规划和重大业务决策。
刘恒超据此分析,小米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激进地追求扩张,而是收缩回来,先稳住主营业务,通过调整管理结构、优化商业模型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从小米财报中透露的情况来看,话或许可以说得更直白些,那就是用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挽救业绩。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3.25万名员工,其中近3万人位于中国大陆,而在9月30日,小米拥有的员工数还是3.53万名,位于中国大陆的有3.26万名。短短三个月时间,小米有近三千名员工消失了,更细致地说,四季度的小米裁去了2798名员工,其中有2642名来自中国大陆。
这与坊间一直以来的传闻也对得上号,2022年末前后,不断有知情人士在微博、脉脉、微信等社交媒体爆料,称小米的手机部、中国部、互联网部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裁员,力度各有不同,但最夸张的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某不愿具名的小米中层也透露,他们已经连续加班好几个月,凌晨一点的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因为“如果我不这么做,走的就是我。”
不过业界也能很直接地看到,从Q3到现在,小米的业绩并没有回暖。徐雪峰说,这一方面是因为2022年宏观外部环境不佳,“地缘政治和高基数,通货膨胀和新冠疫情,需求疲软和库存压力,竞争加剧和海外格局变动都在影响小米主营的电子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是因为裁员本身就不具备一朝救市的本事。“裁员说白了就是短效药,它能起到迅速降本的作用,但是想要增效,本质上还是得公司内部做调整,在业务上做创新。”徐雪峰举了爱奇艺的例子,“21年22年爱奇艺的亏损都不小,裁员之后业绩报表确实变得好看了,可是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内核要好要稳才行,很多投资人真正对爱奇艺改观是今年《狂飙》以后的事,你要证明自己核心业务方面的能力,二级市场才会买账。”
当然,卢伟冰所说的调整经营策略不止是人力资源方面。电话会上卢伟冰还表示,2022年是线下门店的提效年,2023年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开门店,是对门店整合和调整,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这是继小米求盈利后的又一次“自打脸”行为。2021年卢伟冰在Note11系列发布会上宣布小米之家门店突破万家的自豪模样犹在,彼时小米一天开出1003家门店,短短几个月就把门店规模扩大了几倍,卢伟冰说,他要在一年内让全国每个县城都有小米之家。而2年以后,小米明里暗里流露出的关店倾向不由得让人感到忧虑,前述小米人士表示:“船大难掉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造车成最后希望
其实在2021年官宣门店破万的同时,卢伟冰和雷军还立下了另一个Flag——当前的任务是站稳全球第二,目标是三年成为全球第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2024年脚步渐近,小米与目标的距离却还仍然遥远。按照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2022年中国十大畅销智能手机销量份额榜单”,前10名中有3个是苹果,剩下的7个席位则被OV荣耀占据,至于小米?查无此人。
在此之前,Counterpoint Research还发布了“2022年全球10大最畅销智能手机销量份额和月度排名”,苹果以压倒性优势划走了8个位置,剩余2名为三星A13跟A03,来自中国的手机大厂,在全球市场无人生还。
或许也正因为手机业务突破无望,小米和雷军都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别的方向,比如造车。
发布会上卢伟冰表示,小米汽车业务维持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目标不变,而且在头上还顶着降本增效巨大压力的前提下,小米对于造车这块业务的投入姿态也一直很坚决。
根据小米业绩公告,其汽车业务研发团队的规模在2300人左右。更早前的数据是2021年年报发布前,也就是截至2022年四月,当时的研发团队规模是“超过1000人”。汽车业务团队规模增加的同时,是非研发人员规模的大幅缩减,截至2022年底,小米集团研发人员增长1579人,全职雇员总数却减少884名,等于非研发人员少了2400余人,可以想见,这里面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造车业务线。
不可否认,全球化的低碳减碳号召下,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定然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造车业务离量产还遥遥无期,正在降本增效的小米还需要持续输血多久仍未可知。再者说来,小米目前研发人员规模虽然有所扩张,比起公认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也还是差着一段距离。
和其他手机大厂不同,小米的信徒们要多上许多。爱之深,责之切,一位多年米粉谈到雷军要造车一事就直接地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小米应该去反思一下过去几年的历程,是不是立足于制造高质量的精品?是不是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都体现了对消费者的关怀和诚意?是否做到了在软件和硬件细节上都做到了极致完美?能不能把新概念,新词汇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产品细节和每一个质量标准上?没有反思只是会营销的话,语言描述的愿景就没法得到产品和质量的支撑,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也都会反映在报表之上。”
刘恒超也表示,上市多年,小米离17港元的发行价渐行渐远,“你能指望人们多相信一个5年了还在破发的企业?”看着12.18港元的股价,小米、雷军和卢伟冰,或许都得再作思量。
文丨BT财经 游璃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